close

 

「吾嘗終日以思,無益,不如學也。」

說老實話,我真的老在想事情,如果這樣,不如動手做些事,還是出門去拜訪客戶之類的也行。

我也覺得這樣是重要的,但是就是一股勁不對。

我很害怕停下來,卻常常因為腦筋轉不過來而在原地團團轉,在想出路,找方法,左試一步,右試一步,看起來有點前進,其實根本沒差幾步,這就類似一種資訊焦慮症的感覺。

每一周每一周很快就過去了,我常常約了客戶,想說下周見面,結果一晃眼,一周都過去了還沒約,等到再下一周,那股想約客戶的衝勁還有跟客戶對談的感覺都消失了,更糟,反而更沒辦法約。團團轉。

壽險顧問,理財專員,保險業務員,做業務的,拉保險的,什麼都可以,總合起來我們做的就是一堆事,一堆金控提供我們的資源,一堆金控提供我們的客戶,然後我們只要起腳,踏出去,每天都踏出去,做一樣的事,薪水就自然來了。

我是在驗證這個過程沒錯,但是,同樣的事做久了,就是會厭倦,會心煩,本來拿單位的事來做為工作消遣,但做到一個規模後也停住了,還有什麼可以做的呢?心裡頭這樣納悶著。

在漸漸習慣五萬元的薪水之後,現在進到六萬元的階段,想著說,如果我更努力點,其實一個月十萬也是有可能的,不,一定有可能的,但是那要耗費的心力,與我在單位快樂玩樂的勢必犧牲,究竟哪個划得來呢?

單位自「新人團隊」成立以來,經過磨合與演變成「工作團隊」,有的人會參與公眾事務,有的人還是選擇了獨善其身,到後來其實可以很簡單的判斷「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新人」了,這樣的運作下去,後來發現,其實草創的一代果然還是最艱辛的,除了向上維持一定的活動品質之外,還負擔了向下傳承的責任,但與人的事務就是複雜的事務,有的新人不一定不適合公眾事務,只是覺得插不進我們這個已經感情良好的團體,屬於不同的族群,再加上人多嘴雜,每一件事都有各式評論者,簡單的事便解讀成了數種面貌。

如果要以「團隊」來執行,公與私的分際是要形成的,團隊的默契可以協助工作效率,但也可能抵擋了新氣流的進入,在這種「非強迫性」的團體內更加明顯。一旦我們幾個比較好了,很難再有其他人加入。

現在想做的是,除了「工作團隊」平時的例行活動舉辦之外,能不能再加入教育的功能,也就是「原新人團隊」中本來具備的「交流經驗,傳承技巧」的功能,以目前的單位教育現行狀況來說,雖說新人為期十周的銜接教育固定排課,由資深或是主管或是有教學意願的同事擔任,但當run過幾次之後,制度也應該形成,規模也應該形成,我們所經歷過的一切都應該是有意義的,每次在檢討之後都應該更精進,所以講義、教學內容、品質,等提升可以更加扎實,更穩定新人的定著,甚至在教育中可以更快速的協助業績量的產生。

我相信如此。

我最不喜歡的一種言論是:「業務本來就是靠自己。」

我在現實中知道,但從來不在現實中妥協。我不是否定業務需獨立的觀點,只是更肯定教育的價值與團隊的力量。

「業務本來就是靠自己」是一種對現實無可奈何的妥協論調,業務當然可以不只靠自己,業務還可以靠團隊,靠引導,靠開發,靠帶動,有太多從旁因子可以影響,怎麼會反過頭來說「本來就是」?

有看過《魯冰花》吧,小朋友畫畫的天份,若不是老師的協助與發揚,深山裡的小朋友,只能在短暫的人生裡在山裡綻放花朵而已,但事實上,這是可以更廣大發揚的,甚至能達到更高成就的天賦。

如果我們不落實這些部份,讓單位只是個單位殼子,讓教育依舊那樣零零落落,怎麼知道新人的潛力究竟如何?怎麼知道如果我們適度引導與開發,這新人不會飛得更高?

我們沒有好好的說明飛的方式,卻只是站在岸邊說,「唉,這隻鳥飛不起來。」「罷了,再找下一隻吧。」

 

這是我最近在想的事。

將這件事與「我可以獲得更高薪水」來比,我覺得著力於教育體制的完整,對我來說更有意義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普天之下 的頭像
    普天之下

    你自己去想吧,我不清楚妖精國的事。

    普天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