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這裡是一個很自我的場域。我希望能做到這樣,才會寫起來不礙手。
想來啊,本質這篇幾乎也等於我價值觀的統合,事實上我不斷在往前回溯人生時,就是在做這樣對照模塑我人生模型究竟是怎樣一個模樣,漸漸地,摸出些型體來了之後,才覺得,嗯,我的確一直是這樣過來的,在不斷反覆思酌詢問的過程,驗證自己活過的點點滴滴。
越本質的事,應該要越簡單。
當我們的DATABASE建立得越多,越容易從中建立某些規則範例,然後掌握那些規則範例,就可以很容易用來應付接下來遭遇的種種新情況。這是做任何事的不二法門。只是我們有沒有常常這樣放在心上。
我向來期許自己是個「解決問題的人」,不論在什麼情況或任何崗位,碰到越棘手的事越有開心的感覺,因為我用「如果我破了那就表示我很厲害」這樣的心態在經營人生,由此而造就了「每次遇到任何情況,我都是一付不慌不忙的樣子」,因為心裡只是堅定一種信念,「只要人活著,沒有什麼解決不了的」。
雖然我們了解了很多人生的無奈之後,會對於信念的事有些猶疑,但也不知怎麼的,我算是屬於很容易忘記這些無奈的人,每次的無奈一關門,我轉頭就忘了。人生還是會充滿很多希望。我猜,大抵是「人生的無奈」事實上在我的人生中佔相當少的比例所致。
信任感,在我人生中是很自卑的一塊。因為我從外到內,著實是個不具備「被信任特質」的個體,這點一直讓我遺憾,也苦惱過許多歲月。有段歲月時,那被稱做「藝術家氣息」的模樣,因為隨性、自發、靈活,根本沒多少人知道我會做什麼或想什麼,只知道「我又來了」、「又是這樣子」。於是「樸實憨厚」,就會跟「信任感」做連結,因為容易了解,想法簡單,做事踏實。而相反的,「靈活善變」乃至於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,就是事物中最不容易被掌握的一塊。在所有「事情都被預期能100%完成」的機會下,我都只是做到80%,就覺得這樣就夠了,不給自己苛求到那樣精確的位置。這樣的人生,自然會缺落一塊。
當然,那是指「不是自己的作品」言。好像對藝術家都是那樣,「自身以外的事都不是那麼重要」。相當講究「自我創造」與「自身作品展現」。
不曉得多久以後,我就不再喜歡被稱為「藝術家氣息」了,那多半都是一種「無法被掌握的無奈」所發出的詠嘆調。但是這形象自然被建立久了,人的信任感也很難再被尋回,或者叫重新被建立。
之所以我會說,「本質是相當重要的」,只是在於一種基本的相信,相當基本的相信。「我相信那個人是善的,所以他不會害我」。也由於我常是不被相信的那塊,所以才會渴求他人的相信。
打個比方。在誠品座落期間,我同樣常在工作上找尋突破點,為人協助幫忙,做報告時會想怎樣能夠把這些瑣碎的數字計算做到最快最簡單,進而做了EXCEL快速鍵也好,寫《青青專欄》將想法分享出去也罷,都是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對這份工作該更認同,更快樂。朋友想找書我可以推薦,想進誠品我也盡己所能的交代需注意的面試事項,這些很基本的我都會盡力去做。只是源於一種分享的心情。
人們相信這對我是無益而我卻願意去做的,是無私。
直到我轉進了業務體系,我所做的一切都與我自身利益切身相關時,「無私」已不復存。我以自己讀過數十本理財書的經驗,歸納出一套自己的理財想法,恰好能與保險商品不謀而合,以一種穩定又踏實的方式慢慢做到長期穩健的理財動作。我想以這樣的想法推薦給人,一如我尋找EXCEL快速鍵讓人可以更快速整理一堆表單的心情,但是,不被相信。或者說不再那麼容易被相信。我相信有些朋友身負有業務體質,若是能和我一同工作必然能更加得心應手,甚至由我來引導教育與發掘,更能盡其所能,一如我建議人家來誠品工作,但是,也沒那麼順利。
即便本質是一樣的,但當外在包裝不同時,人性便會產生懷疑。「你還是不是以前那個你?」「你現在講出來的話是為了業績還是為了?」
人性很脆弱。一如之前我文章中提到宮部阿姨在《寂寞獵人》中說到,「越是親近的人,有時越無法對自己信任,那種親情的信任感其實是相當薄弱的。」
我告訴自己,這些都只是一種曲折與磨練。只是讓柔軟或祈求世界和平的心靈弱者,真正踏出現實社會接受人性挑戰的一種過程。只是不曉得,到我勝出時,我是變得更機變巧詐,還是更直透本質?
類別目錄【心靈】
前一篇│心靈│那又如何?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