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Facebook一字源自於美國校園的照片通訊錄,大約在2003-04年創立,又是哈佛大學生搞的鬼。
我之前一直覺得,要是我也能有個寫程式高手的伙伴,或是我自己來研究(那太久了,可能沒辦法上班了)寫程式,
我一定也能在網路社會裡做一番什麼出來,直至今日,也還有兩個生意在我腦海裡蘊釀,
等待程式高手將他們拿出來市場驗證。
Facebook這現象相當有趣,可能已經在歷史上寫下一頁了
(好好喔~我也想要搞一個這種大事業~)
約莫兩年前數位雜誌上報導這個趨勢時,這玩意在台灣還沒開始流行,
但在外國的報導上應該已經沸沸揚揚了,因為這玩意的起始是很符合美式生活習性的,
我們只可惜沒有這種環境蘊釀這種不怕死的人才。
Facebook的概念是將現實社群與網路社群結合在一起,
讓我們可以利用網路(網絡)與我們日常生活就遇見或熟識的人交流或聯絡。
當初在雜誌上看到時,我就覺得這很棒,
利用在我事業上甚至可說是如虎添翼,
可以很簡單的認識朋友的朋友,同學的朋友,
延伸出真實的客戶名單,
只可惜兩年前Facebook還沒有中文版,
直到去年底今年初才開始中文化的吧?
有人說Facebook在國外是人家認識朋友用的,
但在台灣都只被用來在相識的朋友間玩遊戲偷菜用,
說老實話我覺得並不盡然,
只是台灣人是先用遊戲認識這個網站的,
所以演變成所有人都是因為遊戲被拉進來,
這也許也是在台灣市場擴張的最快捷徑──利用遊戲。
現在線上/網路的遊戲,基本上就具備了幾個基本要素,
(不這麼做的話,線上/網路遊戲就會活不下去,因此這是一種規則。)
1.一定要有每天任務,每天可做的事。
2.每天能做的事一定要限量,這樣才會讓人期待明天繼續做。
不會讓人家一下子就玩得無限制,然後無趣得太快。
3.每周要推出新東西,讓人維持新鮮感。
把這三個要素,加上一些互動性,可愛性,遊戲的模式就出現了,
台灣大部份的內勤都很悶很無聊很無奈,
所以線上就能夠有些簡單上手點一點就完成的東西,
可愛又可以跟人家互動,又好像做了些什麼事,
有點成就感,
馬上就風靡流行了起來就不意外。
更重要的是,
這是一點一點侵蝕人心的,
從某個角度來說,
是一點一點讓人越來越認清這是繼工業革命之後的網路革命,
也讓人越來越深入這個世界而無法自拔,
這年頭越不上網的人會越來越像原始人,
一來與四周朋友隔離,二來與社會脫節。
也許有的人覺得這只是遊戲,
但現在卻有「這越來越像是生活」的趨勢。
如果未來大部份的生活都仰賴網路,
甚至仰賴網路上的互動,
購物逛街都可以藉由網路,
交談互動,交換物品,
都因為網路而便利,
那麼那些不仰賴網路的人,
就會被分成是另一個族群。
(不過目前暫不探討太過仰賴網路的後果。)
不論如何,現在已經有「數位原住民」這類的詞彙出現,
這些小朋友一出生就生在電腦與網路普及的年代,
他們將會視之為生活,而且幾乎無法想像沒有電腦網路該怎麼生活,
思考與邏輯上也會與過去的我們大相逕庭,
這是已經無法避免的趨勢。
說回Facebook,這是一個進程,
過去我們一畢業就與朋友各奔東西,
只有三五好友互相聯絡,
後來出現即時通軟體,
網路社群,bbs討論版,
讓這些人可以上去討論交流,
聊些日常瑣事,
但這些都還不夠,
如果聊累了,交流累了,
怎麼說都不出那些話題,
接下來就是新的交流方式了,
互動小遊戲,對~就是這個。
即使很久沒見面,
msn始終都在線上也不知道要聊什麼,
但是在Facebook上送個花,送個心,給個擁抱,
邀請個遊戲,偷個菜,讓對方與自己有個交流,
讓對方有我們對他做了個動作的感覺,
就好像日常生活有了點互動什麼的,
熟悉的感覺就又拉近了,
多好。
不用出門不用電話甚至不用msn,
就好像有了交談。
這東西是這樣看的,
多好。
不過沉迷又是另一件事了。
- Oct 21 Wed 2009 21:12
我的facebook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