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興起一個趣味,就是去奇摩知識+逛逛。
原由累積自很多地方,最起始是從賣給一個76年次小女生投資型保單開始。那天成交後她回到家中上奇摩知識+查詢「到底什麼叫投資型保單?」這樣的問題,結果被網路上那些回答給嚇壞了,我除了msn上跟她解釋不通外,還打電話講到兩點多,不得安寧。
這件最後還是以解約收場。
最近一次的經驗是一位客戶和我提起最近有什麼熱門基金,我們國泰有沒有,她說她都會上奇摩知識+查詢,我笑著說「呵,妳也相信那個喔?」
之後我便有天一時興起開始去奇摩知識+的「商業金融」的「保險」分類逛街,看到一些喜歡的題目就回答,逛到現在第四天,回答了約八個問題,得到兩個「最佳解答」。
我必須說,網路真的是很可怕的地方,也或許說「資訊發達的時代」,會形成另一種社會現象:每個人看來都是專家,每個人講的都頭頭是道,每個人有疑問都想問別人,而資訊太多了就挑眼前最順眼的那個相信。
這又讓我想到《整型日本》提到的新社會現象:「自身之外人人都是笨蛋」。
會在「奇摩知識+」上發言的人,並不一定都是專家,卻可以把話講得很絕,很死,很斬釘截鐵,讓人覺得這是為「真」,這時候就相當考驗我們閱聽者的個性與智識了,稍微輕易相信人或是非相關知識不夠的話,進去都是被巴假的吧。
舉個例來說,今天在「保險」分類裡看到一些發問:「對不起,我對保險完全不了解,想請問現在保險有哪些商品,有沒有xxxx的?要是我要xxx,有沒有可以既xxx又可以ooo的?」
我光看到這種發問就一點都不想回答,第一,這個人對保險完全不了解的話,很容易講沒兩三下就迷糊了,第二,既然不了解卻又要問一些「有沒有」或「能不能」的問題,那表示不只是不了解,還帶有世俗的一知半解,若今天是一張完全的白紙的話,我們寫什麼紙上就會出現什麼,但若是白紙上早就有原本的筆跡的話,我們再寫什麼上去,只會將白紙寫得越來越亂而已,除非他先把原來的筆跡擦掉。
而更有趣的是,這樣的發問底下,一定都會有層出不窮且永遠不會消失的保險新手(或老手),用「剪下貼上式」的回答加上「保障條列式」的回答,列得一~~~~~大串保險專業內容或保障表在下面,看得人眼花撩亂,我會很同情發問者,真不知道這樣的回答他是懂得多少?而我也合理的相信,這樣的發問者對於在網路上尋找小羊的業務狼,根本是一種美食,發問羊在發問之後,他的信箱很合理的被已經不按規矩,不會乖乖在檯面上回答的業務狼信件攻擊。
當訊息這麼多的時候,你要相信哪一個?
這問題其實很無解,每個人都會有錯信訊息的時候,包括我自己。但重點還是,我們每個人都應培養自己客觀思考的能力,而不是盡信某個偏方。
以保險來說,這本身就是一項很神奇,相當神奇的行業,這是一門「即便經營十幾年,還是有可能一知半解」的專業,也是一門「同樣是從業人員,卻三萬人就會有三萬種解釋方式,三萬種經營方式,與三萬種認知」的專業。連專業內部都這麼歧異了,又更何況是外面不是專業的人?
這是存在在到處的繆誤。
我想到能夠和「保險」這麼歧異的專業相比擬的另一項專業,就是「投資」或「理財」了。
每個股票操盤手也是一萬人就有一萬種操作方式,而一萬種操作方式還不一定適合自己,但我們總是容易去當發問羊,「請問最近什麼股票當紅?」「什麼股可以買?」
理財也是一樣,一百本書有一百本理財方式,卻不一定都適合我們自己,而我們卻總是在問「要怎麼理財?」「該怎麼去賺錢?」
這些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,只有我們自己用身體力行去實踐,去試驗,才能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哪一種方式。
以人為本質的問題,都如此相近。於是保險也是如此,一百種人有一百種對於風險的看法,也因此對於保險的觀點各自不同。
自己講一講,也突然明白了。
那麼,往後有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辦呢?我想最適合的方式,還是找到與你調性相同(或接近)的人,又正好具備那方面的知識的,去詢問他的意見吧。不要再去問陌生人,也不要隨便信陌生人的話了,你又不知道他是什麼背景或什麼個性。
知道了嗎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