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今天又去聽了場直銷商的商品說明會。

我以為自己已經可以完全從直銷商免疫了,沒想到還是回到那樣的場合。

第一次認識直銷是在高中升大學的那年,考完聯考沒幾天,就被一個國小同學介紹到「永久」去,那是第一次認識直銷,也是第一次加入直銷,印象極其深刻,還記得某一個晚上,因為腦海裡一直在對著某人講這行業到底有多好,這商品到底有多好,反覆不斷地一直練習,然後失眠。

最記得的概念叫做「開分店」,也因此奠定了心裡頭「以後要賺大錢,一定要開分店」這想法。

「永久」做到進大學之後,就漸漸熱情冷卻了,原因不外乎大學新鮮人的生活很忙碌,而且離台北的會場很遠,邀人很不容易,那年頭又沒有手機,和上線沒那麼頻繁聯絡,因此就漸漸融化在快樂的日常生活當中,銷聲匿跡。

後來仔細想想,當時在聽台上的人演講時,心裡的衝動一度讓我覺得「奇怪,這麼好的東西,為什麼沒有全台灣的人都在做呢?」

在大學之後的某一天,回想起這件事時,自己給自己一個回答。「人們都太安逸了,很容易習慣活在沒有壓力,隨心所欲的世界。」

一直到進了保險業,又回想起自己過去在直銷商那裡學到的「複製」「倍增」的理論,其實這是行得通的,直銷的確是可以賺錢的,但是在進保險業之後,卻有了更深一層的區別。

同樣是「無店鋪銷售」──完全靠業務員與口耳相傳的銷售行為,直銷和保險看起來很像,賺的錢也都很多,商品內容也常常號稱「每個人都需要」,這些相似點之下,卻有個決定性的不同,就是保險重「商品」,直銷重「人」,保險商品單價高(與直銷商品比起來),佣金高,光做商品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;直銷重「組織」,商品單價低,佣金低,靠的是「組織抽佣」的獲利方式,讓無止盡的下線幫自己增加收入。保險只要靠賣商品就能成為Top Sales,而且比賣汽車賣房子的高薪要來得更扎實,因為每年還有過去業績所帶來的續期服務津貼,組織倒不那麼重要,但要走組織賺高薪也行,只是沒有直銷的組織抽佣來得恐怖。而直銷卻很難只靠賣商品就能賺錢,必須靠脈脈相連的組織,靠不斷進來的人,累積起生活無虞的財富,他們"必須"相信永續與無限的生生不息,而"必須"地忽略「人」其實永遠是最根本的問題。

每個人都要說服自己不是最後一隻老鼠,有時候就算事實如此,也不會承認,因此直銷必須不斷的增員,不斷的增員,如果每一位新加入的伙伴都必須購買自己一套商品,那麼上線並不害怕下線太難找,因為每個下線最基本都會購買一套商品,脫落也沒有關係(當然沒脫落最好)。自己脫落了,也不一定會怪上線,只是覺得自己不適合,不爭氣,但此時上線卻賺飽了正在照顧另一個看起來比較有希望的下線。

當自己在保險業中,想著自己的商品銷售時,再轉頭看看那些拼命在直銷業裡,用開朗的笑容與熱情活力吸引著每一位下線加入時,反而深深的感受到一種疏離感,那種不是那麼真實的玻璃櫥窗,他們在那麼開心的笑,想像著開創者的美妙願景,無視於那些幾十年來早就無數枯骨的戰場,也完成不了那些形同世界和平的夢想,他們熱在其中,不願或者轉化外界的冷視,說那是不懂的人,而其實那就只是一般的人性而已,只是他們夢想得太美妙,每個人都想成為藍寶藍鑽,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為他們,只要增到一個很強的下線就夠了,那個下線會幫我增更多的人,帶來無窮的財富。

在剛從事保險半年之後,最大的體悟就是「說服人們接受自己的觀念(或商品),就像是一場場人性間的戰爭。」像是爾虞我詐一般,但最終說來,「銷售商品」往往還比「找人來」要簡單得多

客戶可以很簡單的去購買自己喜歡或適合的商品,卻很難跳脫原本的習慣而從事另一項不熟悉的工作。

也許我一年可以賣出二三十件保險契約(這還只是基數),年收入破百,卻很難找二三十個伙伴進來。

直銷商卻必須要一年找二三十個伙伴進來,深深相信「一個變兩個,兩個變四個,四個變八個」的倍增魔術,而就算他們一年賣出二三百個商品,也不會讓他們賺到足夠的錢。

這也是為什麼我再也不考慮直銷的原因。

同樣是銷售,我一直很慶幸自己,永遠不是那個在數字裡斤斤計較那些利益得失與%數的人,加入保險公司就加入了,不會去比較各家保險公司的制度優劣,就算加入直銷也是,我很根本是從人主義,一旦認定是那個人了,就是跟到底,無怨無悔,因為我永遠相信只有「人」才是最重要的關鍵,「人」也是真正有沒有得到快樂的根本所在。跟對人,工作快樂,又可以賺錢,賺少也沒關係。跟錯人,賺的錢再多我也不會開心。

而幸好我是這樣的人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普天之下 的頭像
    普天之下

    你自己去想吧,我不清楚妖精國的事。

    普天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