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個道理,「努力不一定成功,但成功一定要努力」,在某些時間點,某個環節,這句話並不是那麼有意思,舉凡所有的勵志言語都一樣,在我們未開竅的時候,怎麼看就是沒有感覺。直到,我們天靈蓋被重擊的那一天。
在我現在的當下,我說我一定要成功,但對於要成功到什麼程度,我自己的成功定義在哪裡,也沒有很深究,多半可能還是在賺大錢,或是爭取到某個地位,某個我希望我的言語或思想可以影響到某個層級的地位,那樣的一個程度,大概是我現在所想像到的成功,也許簡單說來,是要當個「暢銷勵志書的作者」就是我的成功?
不論如何,現在滿腦子都是希望自己能更上層樓,再成長一些。所以最近又在看一些勵志書、成功人士傳記。
看勵志書或是成功人士的傳記,所帶來的最大意義,就是在警惕自己「其實你還不夠努力」。
看到同年紀的幾個已經成功的人(或者賺了大錢,或者有了一番事業,總之是被正面報導出來的人),他們為什麼能夠被報導出來,為什麼能成為一種範例,一定有他們過人之處,而在我們仔細推敲之後,都會發現其實他們只是能夠一直重覆做著某些事,一直做一直做。比方說九把刀,就是每天一直寫一直寫,那些部落格寫手能出書,也是一直寫一直寫,能夠不間斷的一直寫,就不是常人所及了。我常跟自己說,要是我能一直寫,說不定我也很快可以出書,問題就是我不夠努力。《M型社會》的大前研一,或者《藝術創意論》的村上隆,不也是一直講一直看書一直畫一直畫嗎?
「我們都只是一般人,但要是我們能一直重覆做同一件事,有一天也可以有成就。」←這是用來激勵自己的話,也是每每為什麼我們需要看勵志書的來由。因為我們看到了,「其實只要這樣做,就可以如何如何」的結果,所以引發自己也想這樣做,因此能激發一時的動力前進,等到動力沒了,再趕快看下一本勵志書。=_=
好像只能這樣,想跳脫開來還沒辦法。
幸好的是我待過誠品,研究過書市,除了了解之外,還能夠去應用──書的編排就是一種企劃的產生,每每我在想構思一個想法到成形,都像是編排一本書的目錄般,先給序,給前言,給基礎,給進階,給應用,最後做總結。
會做書還不一定會念書,會念書還不一定能善用書。所以最近在學的是,如何將書分門別類地去形成自己的索引與知識,要用的時候隨時都能知道出處在哪一本書的哪個角落。
講這些跟勵志書有什麼關係呢?
我的人生好像不斷地在整理房間,每次整理房間就好像把腦子也掃過一遍,該留什麼,該丟什麼,整理整理,好像思緒又變清晰,邏輯也清楚了,然後不斷地思索著人生方向的同時,趁著思緒清晰的當下,找幾本勵志書來看看,我會得到最當時的一個結論,接著去執行。
把自己當公司在經營,於是我要把自己商業化。
因為我還不夠努力,所以我還需要再更努力一點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