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只是因為讀書會中同事的推薦,就看了這本書。另外,同名漫畫也在租書店看得到。

《全部成為F》。作者森博嗣。由於會在書中放入大量理工背景,所以作品被稱為「理科系推理小說」。這本書是講一個天才在密室被殺的故事。

案件跟劇情並不是讓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,最讓我注意的還是「天才」的部份。從一開始的萌繪與四季博士,兩個天才的對談就讓我印象深刻。

「妳在這裡多久了?」

「請不要提那種明知故問的問題。」女人再次微笑。「想以此導入會話是沒用的,接續詞也可以免了,我對脈絡條理毫無興趣.......」說著說著,女人用一隻手撥開長髮。

劇中對於人類的很多行為以天才的角度帶入思考。一般人都浪費很多時間在很多無謂的事情上。同樣是接近天才的主角犀川也是同樣的想法。

類似愚蠢的討論冗長地進行著。在這裡的教員,有幾個懂得活用網路呢?倘若是用mail,這樣的會議應該是沒有必要的。另外,厚重的會議記錄及資料之類的影本,也可以捨棄不用。畢竟這些對有限的資源、優秀的頭腦,還有最重要的寶貴時間來說,都是一種浪費。

不只是講話太瑣碎,行事太麻煩,很多群聚行為更是毫無意義。但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「培養感情」很好的方法吧。在天才的角度來看,「培養感情」卻又是毫無必要的。所以天才都孤獨。於是書中有個十分理想的環境,一座封閉式的研究所。裡頭的人都是用視訊會議做溝通,用機器人做運送,沒有必要根本不需見面,也絲毫不相互干涉,只是日以繼業的完成屬於自己工作的一部份。

這才是個有效率的地方。不過也只是柏拉圖理想國的另外一種形式。

不由得說,我也很希望自己是某部份的天才,有種很高於一般人的部份存在,對於「潛能開發」與「預測未來」相當有興趣。希望自己總是能去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地方,思索不到的程度,不論行事與作風都要異於一般人,就連走在街上都能被一眼認出來。這種期望,其實也是基於某種自卑的擴大,不過人總是一體兩面的,並沒有什麼好是或不是的。

對於這本書的興味濃厚都是來自於「天才」的部份,心想若是能多得知天才的想法與行事,我是不是漸漸也能讓自己成為那類型的感覺,在心裡油然而升。有時候很多感覺的確是相近的。那種孤獨的感覺。

後來,一切謎題解開了,是為了「自由」嗎?又好像不是?連到最後都還是沒有搞清楚兇手的動機是什麼,但我們還是從一些對談中有了些許收獲。

「沒有害怕死亡的人。人所懼怕的,是會走向死亡的生命。」「如果可以毫無痛苦地死,誰都不會害怕死吧?」

「本來,活著就是一種異常。」「死亡才是原始的狀態,而活著....該怎麼說呢.......就像機械故障的狀態。所謂的生命,其實是個bug呢。」

是啊,由神所寫的程式中的bug,正是名為人類的生物。

「就像青春痘.....是一種疾病。活著本身就是疾病。在病治好的同時,生命也隨之消逝。比方說,你有過想睡的念頭吧?睡覺真是不可思議地舒服啊。為何我們的意識會渴望去失去意識呢?難道不是因為沒有意識才是正常的嗎?睡著的時候被叫醒,很讓人不快對吧?清醒在本能上就令人不快。」

當人太聰明的時候,會因為太早發現真相,而覺得事情變得無聊。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。為什麼大家腦筋都動得慢呢?為什麼沒有人跟得上我的速度呢?為什麼這事不是這樣做而是那樣做呢?都太慢了,或者是太無趣了,一切都在預測當中。天才的孤獨就是從這裡來的吧。

那麼,是不是天才都會容易厭世呢?因為生命的真相早就被他們自己解開。也不見得,很多事似乎是可以再開發的,即便是天才,也會有自己覺得有趣或有興趣的地方。那些新奇有趣的事都還是可以期待的。

我即便真的能成為天才(假設天才也是可以後天形成的),也還是有很多遊戲人間的方法吧。比方說發明一種分子遮罩,空氣分子可以進出但水分子無法進出的自由變形體,以後哪還有雨衣這件事。

另外,書中天才所陳述最完美的世界,就像是《駭客任務》的母體一樣的虛擬世界,那才是最省能源的世界,一切都由電腦來形成與控制,地球上的大部份資源都不會浪費,因為所有事都能用電腦模擬出來,見面與交談,接觸與撫摸,都像真的一樣。只是那時候,「活著」的意義又在哪裡?很多東西還滿弔詭的。這就要另起篇章討論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普天之下 的頭像
    普天之下

    你自己去想吧,我不清楚妖精國的事。

    普天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