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

 

我心裡常在抱怨台灣的服務業不夠好,這很容易就在各個場合發現,服務業的本身不尊重自己,因此也得不到客人的尊重。

 

 

雖然我們可以歸咎於台灣的社會問題,也就是普遍的「不相互尊重」情結,或著說「不相互尊重」教育──從小到大,我們都覺得「店員」只想著要你掏出口袋的錢,所謂「服務業」就是領薪水理所當然該為我們服務的人,所以認為服務業與僕人之間應該劃上等號。這是很根本的錯誤,但講是社會問題,就顯得這問題太大,太高遠,好像不是在講自己身邊的事,不和自己有關。

 

 

台灣還在「開發中」,又或者我們該解釋為「台灣就是自認小島小國,所以才在潛意識中將自己自私化,縮小化,而不夠開放與國際化。」這是我自己內心的解釋,至少在我希望與別人不同時,我希望自己能跳脫出這樣的觀念。就是因為小島小國,才應該發展出更宏觀的視野,這樣才驚人才特別嘛。

 

 

不過其實我不是要批評台灣的服務不好,我這篇文章是要自責用的。

 

 

最近我很沒服務熱忱,看到客人就起篤爛。只要有客人「發語詞」不對,我就整個態度不爽,不想理他。我這店員很糟吧。

 

 

對於一個書店店員,幫客人查書找書是我們的服務內容之一,其實是理所當然的事,但是我很機車的地方是,客人太客氣不行,客人太理所當然也不行。客人太客氣就會問「請問可以幫我查書嗎?」我聽到這種廢話就變得不想講話,只點頭,我連「嗯」的力氣都懶得花。就只點頭,或小小聲「嗯」,看心情好壞,表現得好一點我會說「嗯,書名請說。」,更完美的發自內心的我會笑著說「可以呀,請問是什麼書呢?」,但我最近都沒辦法發自內心對客人笑,充其量只能微抬嘴角(這也是我說為什麼日本人連裝都可以裝得很自然的樣子,光這樣也很厲害,我就幾乎不行,至少目前不行。情緒一定在臉上表露無遺。)。有時候甚至從頭到尾一個字不說,人家問「請問什麼什麼類的書在哪?」就在我身後,我就只是用手比,一句話也不講,也面無表情。客人說「喔,謝謝。」我點點頭繼續做我的事。

 

 

大概大家所流傳的「爛店員」就是我現在這樣子。

 

 

客人太理所當然的,就是那種我正要從雜誌區走進辦公室途中,客人連叫我都沒叫,直接講「欸,那個什麼類的書在哪邊?」,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在跟我講話。我回頭順手比了一下,他看到之後我就繼續回頭走。大概就是這樣。很無情的一種人際互動狀態。

 

 

而在我這時期,最喜歡的客人問句是這樣的。「請問一下,有個書名是ooo的書在哪邊?作者是xxx。」很清楚明瞭而且迅速的問句,我馬上就可以開始我的動作,而不用多花力氣回答「好啊,請說。」這類的廢話。查到有書我就直接說「我拿給你。」,查到沒書我就直接說「不好意思,賣完囉。」兩句解決,很完美的邂逅。

 

 

但是一天之中十個客人我大概只碰得到一個這樣的客人,而且年齡大約在20歲上下。小於的客人因為年輕所以都還好,禮貌適中,28歲以上的客人都會開始略顯囉嗦,令人俗不可耐。

 

 

我討厭人家太客氣。

 

 

其實這也是尖酸刻薄的表現之一,對照在我目前的心理狀態正好。

 

 

當然我也會擔憂,我和同事討論,「怎麼辦,我覺得我現在很缺乏服務的熱忱。」「是喔,怎麼可以這樣。」「是啊,我也不知道耶。」看起來好像心裡有點困擾,但一出了辦公室我又是一臉扁嘴貌。

 

 

原來,當我們太理性時,雖然看似可以了解天下所有事物的道理,卻在人性上少了溫情與感性的根本,所以才發現,佛家所說的「悟道」與「成佛」是多麼難且了不起的事。當我們要到達一種全然的境界時,一定是「理性」與「感性」能抓到恰到好處的狀態,既不是太感性的全然慈悲,也不是太理性的了悟真相。真的,要理性與感性兼具且使用在適當時機,真的很難。我總是太極端的偏頗哪一邊這樣的生活著。所以矛盾、挫折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普天之下 的頭像
    普天之下

    你自己去想吧,我不清楚妖精國的事。

    普天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