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國內有個理財教授,叫「周行一」,之前出過一本書叫《不理財也發財!?》,九月時出了一本新書叫《Life理財學》,屬於將理財納入生活之中的台灣先趨,其他的鄭弘儀、夏韻芬等財經界出來的大大小小記者主持人寫的,大致上便屬於「勵志書之於吳淡如吳若權」之流了。可以看但價值不大,有太多東西都開始重覆,只是反覆反覆再反覆提醒而已。
理財,是一種生活態度。請記得這件事。
我們終要在生活中去體認到理財是什麼。
我遇過工讀生(月入一萬)、同事(月入兩萬),某朋友(月入六、七萬),大學同學(月入四萬多,有家有妻有小)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,他們無財可理。
請一定要記得,所謂理財,不是等有財才要理,理財本身就是一種生活,是一種態度。若是你始終在等有「財」才理,那麼一輩子都有可能始終無「財」可理。在等有「財」可理的「財」,多半是指「一大筆錢」,「一筆閒錢」,所以當那些人聲稱「我無財可理」時,他們用錢是混亂的,本來就失去規劃了,在這樣的情況下,即便今天領了年終,賺了一大筆獎金,他們終究不懂怎麼理財,而慌亂中這筆錢又無聲無息的消失,然後又回到他們最初的狀態,他們「無財可理」。
我們隨時都可以開始理財,就從你注意你所花的每一分錢開始。只要你開始注意到它,你就開始了理財之路。
理財是一種生活態度,因為錢都在生活當中的任一時刻,你只要注意到它們的存在,它們的重要,它們的來源,它們的去向,你就在生活中理財了起來。
當你早上出門,決定早餐要吃什麼,想吃麥當勞早餐,噢,不,好貴,我吃美而美好了。──對,你在理財。
當你吃美而美吃膩了,今天想吃個蛋餅加蛋再加蛋喝蛋奶,嗯,跟美而美差不多。──你還是在理財。
當你在衡量你的支出與得到的是否相等時,你就開始在理財了。
但是,只是這樣的理財顯然是不足的,就像幼稚園剛上小學理財班一樣。
但至少,你得到了第一個觀念──「你始終都在理財,而不是無財可理」。
來,跟老師說一次。「我有財可理,我天天都在理財。」
很好,下課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