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不知道出處是哪裡──美麗的生活,總是在他方。大學就聽過這句話,八成是《山居歲月》那類的書出來時有人給的評語。不過在這裡是用在起頭。

 

身邊大概已經昭告過很多人,打算六月到京都的行程,說來好像有準備,其實也是若有似無的在做,一開始都是先放出風聲,讓多數人都知道,但其實只是讓身邊的人詢問度越來越高時,自己才真正開始做準備。從年初就說年中要去日本,到三四月說要去京都,到四月說六月要去京都,而直到五月中才確定好六月幾號要去京都,也因為其實沒找得到人陪去,所以自己一個人去顯得行程這事不用這麼急,反正一個人自由。訂機票跟房間都是五月底的事了,也就是上個星期才認真去看。但也還是因為是一個人的緣故,所以簡單就什麼都訂了,也不用和誰橋時間,又加上京都現在算淡季吧?

 

我究竟去京都做什麼?一開始只是一種執著,說我每年一定要去日本一趟,這執著又是哪裡而來?其實只是從退伍後第一次出國就去東京,發現出國也沒什麼,日本又是從小就接觸的國家(任天堂時代),感覺就像是每天都可以碰觸卻又到不了的隔壁一樣,所以之後就決定這樣吧,每年都去日本一個地方,遲早可以把日本走遍,等到把日本走遍之後,就再走第二次。這種想法變成那樣的執著。不過說歸說,從第一次到東京之後中間就空了兩年沒去了。這是第二次到日本,隨便選就選京都,感覺自己要像文化人一樣。我都會這樣說:「我出國都要去一個有文化的地方,而不是要去純渡假的地方,因為我不需要渡假而出國,出國是為了體驗另一種文化與地方。如果出國只是為了渡假,那實在有點無謂。」有點意氣用事或者任性的感覺,不過實在很像我會說的話(其實就真的是我說的話啊!)。

 

說京都說了兩年,在去東京的隔年就說要去京都一趟,結果因為工作沒存錢,辭了工作後只夠花機票錢去了新加坡給姐姐養,回國後繼續找工作,說明年要試試看,進了誠品後的第一年都在打拼,也沒年假可以出國,又和出國相依為命的女朋友分手,完全沒有出國的興致,直到今年。

 

所以我是以一種「一定要去」的氣勢在講這件事的,可能搞到後來已經變成「意氣用事」的去,但事實上不管原因是什麼,也不會有人去深究原因是什麼的,怎麼樣都是好事,都沒有關係了。

 

其實我是說過「我不想去了」這句話的,因為找不到人陪我去,當時算是萬念俱灰,想抱一種「妳不陪我去我這輩子就不去」的跳火山心態。這之中的心情轉折也不知道怎麼的,就又鼓起勇氣起來了。也許是看到一些旅遊書或是旅行的想法,喔不,我想起來了,其實是因為看了《千年繁華》──在京都生活的樣子,當我自己開始想像自己也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中開始亂跑散步時,我就覺得自己能夠一個人去了。

 

既不再那麼依賴,也說「我太軟弱了,所以我要培養自己的勇氣,我要試試自己一個人究竟能到什麼地步」之後,這個行程才真正確定下來。

 

而如今,構思到現在,我已經真的把這趟行程,當做是一種「生活」來過。我是要去京都生活,而不是去京都旅行的。我不是出發去旅行,我是要到另一個地方生活幾天。我在台灣太久了,坐不住,我從來都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待得太久,我需要隔一段時間便換個地方生活,當我意識到自己這樣的心情時,我才發覺過去無意識的更換住處的快樂,以及,現在住在家裡的痛苦。

 

抱著這樣的心情去京都,倒是越來越感到平靜,我沒有準備什麼行程,翻翻旅遊書也只是讓一些地名映入自己的眼簾,好讓自己對那些產生印象,而不至於毫無概念,但也不會執著。因此即便我去到京都沒去逛金閣寺,沒去晴明神社,沒去什麼什麼(其實我好像只記得這兩個地方而已),也不會感到一絲絲可惜。人生在這地方放開些,放自在些,才是過得快活的最重要原則。

 

那麼我去京都要做什麼?我說啦,我去找個地方住,先到附近逛逛,知道自己在哪裡之後,就要每天騎著腳踏車去繞了,也許到附近學校去看看,也許去市區看看,感受一下那邊的生活是什麼?那裡的人怎麼過日子?喔當然,最重要我要去逛書店,畢竟這有點本業的地方,我很好奇日本的書店是怎麼經營的。然後除了逛街還是逛街,其他要做什麼,就看在當地遇到什麼事吧。

 

我不是旅人,我是個曾經在那裡生活,卻忘了怎麼在那裡生活的人。

 

 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普天之下 的頭像
    普天之下

    你自己去想吧,我不清楚妖精國的事。

    普天之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